中新網(wǎng)首頁 安徽 北京 重慶 福建 甘肅 貴州 廣東 廣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龍江 江蘇 江西 吉林 遼寧 內(nèi)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團 云南 浙江

中國新聞網(wǎng)河南新聞

搜 索
投稿郵箱:zxwhnxw@163.com
新聞熱線:0371-65700861

通訊:千錘百煉歐營銅器 一錘定音“響千年”

  • 2023年05月12日 14:48
  •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 責任編輯:李新賀

 圖為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歐營銅器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歐陽廷如正在煅燒歐營銅器!±钸\哲 攝
圖為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歐營銅器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歐陽廷如正在煅燒歐營銅器。 李運哲 攝

  中新網(wǎng)許昌5月12日電 題:千錘百煉歐營銅器 一錘定音“響千年”

  作者 王宇 張?zhí)鹛?/p>

  “!敗!”初夏時節(jié),在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麥嶺鎮(zhèn)歐營村,陣陣銅鑼聲起,時而清脆空靈,時而渾厚鏗鏘,時而低如私語,時而洪亮悠長。銅鑼聲便是遠近聞名的歐營銅器。

  歐營銅器是我國特色的鑼鼓表演用樂器,包括各類社火銅器、舞臺銅器、打擊樂器等,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著古代樂器的文化特色,廣泛用于傳統(tǒng)戲劇、曲藝、音樂、舞蹈及宗教儀式、節(jié)慶節(jié)日等場合。

圖為歐陽廷如正在鍛打定型歐營銅器!±钸\哲 攝
圖為歐陽廷如正在鍛打定型歐營銅器。 李運哲 攝

  據(jù)《襄城縣志》記載,歐營銅器的制作始于北宋,興于元明,經(jīng)過千年傳承發(fā)展,最終形成了如今歐營銅器獨特的制作技藝。2021年7月,歐營銅器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

  5月10日,在歐營村的襄城縣海鷗樂器有限公司生產(chǎn)車間,黝黑的鍋爐、火紅的銅塊都在訴說著歐營銅器古老的歷史。

  今年69歲的歐陽廷如是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歐營銅器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也是該企業(yè)的負責人。他從1976年開始學習歐營銅器制作技藝,40余年的實踐讓他對全套流程已是爛熟于心。

圖為歐陽廷如正在對歐營銅器進行修容定音!±钸\哲 攝
圖為歐陽廷如正在對歐營銅器進行修容定音!±钸\哲 攝

  歐陽廷如介紹,歐營銅器目前仍保留著一部分傳統(tǒng)的老制作工藝,具體制作流程主要為熔銅、注模、打坨、定型、淬火、修容、定音。

  “熔銅是第一個步驟,銅和錫要嚴格按照一定比例,這樣熔鑄出來的材料稱為‘響銅’,具有一定的硬度及韌度!睔W陽廷如介紹,在所有工序中,打坨是個技術(shù)活,也是個力氣活。

  他回憶稱,早年間打坨最少需要五個人,一人撐鉗,一人拉風箱,多人打錘。因為爐火小,撐鉗人必須把燒紅的銅坨迅速移到鍛臺上,一遍一遍燒,一圈一圈打,直把銅坨打得符合尺寸,這一工序才算完成。

  “現(xiàn)在是利用空氣錘打坨,力度可自由掌握,以前每天最多打一二十斤,現(xiàn)在每天可以打一二百斤,效率提高了不少。”歐陽廷如說。

  同樣在歐營村,襄城縣宏聲樂器有限公司負責人歐陽長偉正和工人們接力把燒紅的銅片迅速鉗上鍛臺,伴隨著空氣錘有規(guī)律地鍛打,一件件銅鑼镲很快成型。

  “別人都說‘趁熱打鐵’,我們這叫‘趁熱打銅’!睔W陽長偉介紹,經(jīng)過定型、淬火,隨后就是修容,這個工序主要是把鑼邊剪齊,把鑼面錘平錘圓。

  談話間,只聽見“刺啦”一聲,水氣升騰,淬火完成。歐陽長偉拿起工具剪齊邊緣,再用專業(yè)刀具慢慢接近銅器,銅鑼飛旋,銅屑飛舞,烏黑的銅器頓時就露出金色,顯得光滑而有紋理……

圖為已經(jīng)完工的歐營銅器。 張?zhí)鹛?攝
圖為已經(jīng)完工的歐營銅器!?zhí)鹛?攝

  “千錘打鑼,一錘定音,音是靈魂!睔W陽長偉說,在整個制作過程中,定音是技術(shù)性最強的一道工序,是機器不能取代的,全憑聽力確定銅器的音調(diào),特別是最后一錘,只有用力恰當,才能定音準確。

  但見,歐陽長偉手持一面銅鑼,舉錘嫻熟,輕重有致,只聽“咣”的一聲,銅鑼發(fā)出了具有穿透力的聲音。

  目前,在歐營村,像歐陽廷如、歐陽長偉這樣仍在從事銅器制作的有百余人,產(chǎn)品訂單來自全國20余個省、市、自治區(qū),部分訂單還來自海外。

  “目前歐營銅器的加工技藝仍靠家族、師徒之間言傳身教,沒有具體的量化指標,需要學徒經(jīng)過長期實踐才能掌握,這也是傳承人培養(yǎng)不易的原因之一。雖然如此,還是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能加入傳承隊伍,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歐營銅器的聲音。”歐陽廷如說。(完)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