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河南新聞8月4日電 淮調是發(fā)源于安陽一帶的珍稀劇種,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作為一種瀕危劇種同時也是國家級的非遺保護項目,近年來,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重視。
淮調的聲腔起源于晉、冀、魯、豫四省交界的彰德(安陽)一帶,屬板腔體結構,是中國梆子腔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該劇種始于隋唐,至清朝康熙、嘉慶年間達到鼎盛,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其豐富的內容和獨特的風格,在我國戲曲藝術中均屬罕見,被譽為中州梆子戲的“活化石”。2007年,入選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66歲的孫國際是安陽縣淮調劇團原團長,也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50多年來一直活躍在戲曲舞臺上。據孫國際介紹,淮調的曲牌、板式構思巧妙,結構嚴謹,通俗易懂,為我國戲曲音樂的起源和形成,提供了資料佐證,既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和文物價值,又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更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淮調屬于‘紅黑臉戲’,充滿陽剛之氣。文戲古樸大方,武戲粗放豪爽。”孫國際說,在伴奏樂器上,淮調是以彈撥樂器為主的劇種,淮調的樂器有大弦、二弦、三弦以及大梆子等,打擊樂器則配有四大扇、鑼、鼓、鈸等,后來又從冀南皮影戲中發(fā)展了墩子鼓、大鐃、大镲和尖子號,俗稱“四大扇兩桿號”。
為了更好地傳承與發(fā)揚淮調,近年來,安陽縣淮調劇團積極參加中國非遺戲曲進校園活動,先后兩次在清華大學蒙民偉音樂廳展演淮調傳統(tǒng)劇目。多次走進河南師范大學、安陽學院等高等學府,展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淮調的唱、念、做、打等獨具豫北特色的戲曲技藝,受到校園觀眾的熱烈歡迎。
據了解,安陽縣還通過設立傳承基地、開展戲曲進校園、惠民演出等形式,組織淮調劇團老藝人、傳承人對學員們進行集中培訓。培訓班以傳承淮調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為主,加以理論課、基礎聲樂、身段基本功、戲曲化妝及服裝穿戴技巧、樂理視唱、名段賞析、專家講座等為輔助,對學員們進行全方位的培訓,使學員在繼承傳統(tǒng)經典劇目的同時,助力淮調在活態(tài)傳承中煥發(fā)新活力。(來源/安陽縣委宣傳部 作者/李昌奇 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