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河南新聞8月22日電 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家譜,延續(xù)著家族血脈,更傳承著倫理規(guī)范、家風家訓。按民間風俗,家譜一般為“10年一小續(xù),30年一大修”。如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魏集鎮(zhèn)夏寨村就保留了這樣的文化習俗。
夏廣耀,夏寨村村民,曾任魏集一中副校長。2002年退休后,回老家夏寨村居住。2016年春天,73歲的夏廣耀聽說村委準備讓自己幫忙編修家譜,內心是開心的。“退休后我還堅持看書練字,樂于寫作。修家譜是夏寨村的大事,同一年齡段的人文化水平不高,我讀的書多,可以做這件事!毕膹V耀說。在夏廣耀看來,修家譜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小到一個村落,大到十個數(shù)十個村落,還可能跨區(qū)、跨市、跨省去了解情況,修家譜的人沒有持之以恒的熱情和決心是完不成的。
從2016年春到2021年秋,他用5年時間完成了夏寨村家譜修編。編修家譜急不得、敷衍不得,更不可亂編造內容,必須要有細心和持之以恒的耐心,這也是為了在工作完成后,對祖先和后輩無愧于心。為了使家譜更完整準確,除了參考舊的家譜、查找地方縣志資料,他還給在外工作的夏姓村民打電話,問詢基本信息,據統(tǒng)計,5年間他打了2000多次電話,每次通話10分鐘至1小時不等。
承前為啟后,念祖為勵孫。如果把家譜理解成僅僅是記錄家族簡史,為子孫后代提供起名的參考,那就太低估它的實力了。據夏廣耀介紹,這次修續(xù)家譜,秉承前人編寫要點,為夏氏族人便于尋根問祖,不至各門脈系紊亂、輩分難辨、親疏不識。通過熟識族譜,增強夏氏族人的凝聚力,或農耕或經商或做工或從文或從武或官或民都要各守本分、公正做人、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盡忠職守為祖先爭光,為后世當楷模。新編修的夏寨村家譜共分為17個部分,8萬多字,80多張圖。
編修好后,夏廣耀還為夏氏家譜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夏氏春秋”。他還拿出來5個月的退休金,找人排版、印刷,由于資金有限,印了180份,截至目前,他已經給全國各地的夏氏名人寄出去了40多份。
“人不能忘本,只有銘記祖輩的教誨,自力更生、立志成才,方能不愧對祖先!毕膹V耀說,有些姓夏的族人定居外地了,他要把這份“掛念”給寄出去,讓他們想家的時候看一看,讓他們給那些沒有回過夏寨的后輩看一看,把夏氏家譜傳下去。
據史料記載,公元一三七一年,夏氏族人由山西洪洞棗林村遷入河南項城附近。公元一四九七年,又從項城附近遷居至今商水縣魏集鎮(zhèn)境內。夏氏族人在位于商水縣東南邊界26公里處的汾河岸邊建立夏寨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夏寨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連韓坡,槐草棵;澤蒜窩,吃不完,曬柴火;踩爛鞋,漚爛腳,一年四季愁吃喝。”
數(shù)百年來,勤勞勇敢的夏寨人都在埋頭苦干、奮力拼搏!爱敃r的條件比順口溜里說的還差,我們那一代人也摸爬滾打堅持過來了!毕膹V耀說,如今的夏寨北靠魏集白鷺森林公園,西邊依靠汾河而建,全村土地面積1430畝,7個村組,430戶,1700余人。
“夏氏春秋”的告成,猶如一面光輝的旗幟,弘揚夏氏優(yōu)良傳統(tǒng),傳承家訓家風,激勵著一代代夏氏族人!跋氖洗呵铩豹q如一盞明燈,為后輩指明了前進方向。從此以后,夏氏家族人人知其根,子孫知其源。(來源/周口市委宣傳部 圖文/王慕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