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城,城摞城,城下埋有幾座城”,這是早年流傳于古都開封的一句民謠。那么,開封城下究竟埋了幾座城?10月23日,“行走中國·報道中國 海外華文媒體河南行”活動在河南持續(xù)進行,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1位海外華文媒體代表來到開封城墻景區(qū)進行實地探訪,委國僑報網(wǎng)對當日探訪活動進行了報道。
圖為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在古馬道遺址博物館參觀。
開封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千百年來,這座古城興也黃河、衰也黃河。在位于開封城墻景區(qū)的古馬道遺址博物館,該館通過裸眼的3D動畫將城墻樓閣、黃河水患影像投射在遺址立面和古跡地面,生動講述了開封多次在黃河水患中坍圮又重生的歷史。
圖為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在古馬道遺址博物館參觀。
馬道,即古代行人和車馬登上城墻的斜坡通道。2000年,在開封大梁門城樓北側(cè)一段城墻地下,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一層保存較為完好的早期古馬道遺址。通過發(fā)掘,又發(fā)現(xiàn)了埋藏深度和時代早晚各不相同的三層古馬道。
圖為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在古馬道遺址博物館參觀。
據(jù)講解人員介紹,現(xiàn)今露天保留的清代城墻馬道為第一層馬道,即清道光年間(1842年)所建,至今仍供行人登上開封古城墻。其下疊壓的第二層馬道,始建于1840年,建成一年后開封遭遇特大洪水圍城,毀于一旦。最下面的第三層古馬道始建于清乾隆年間(1739年),使用年限近百年。
圖為古馬道遺址特寫。
“城摞城”“墻摞墻”“馬道摞馬道”是開封城多次被淹重建的生動注解。因處于黃河“豆腐腰”最脆弱的位置,有記載以來黃河開封段決口338次,開封城先后7次被淹沒在滾滾黃河、泥沙之中。同時,大量考古證明,開封城墻之下疊壓著唐宋明清多個時期的城垣建筑,疊壓層次之多、規(guī)模之大,成為城市發(fā)展史上罕見的特例。